本文目录一览:
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 源于马克思崇高的人的本性, 即对人的热爱和对自由的向往。1835 年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在一篇题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论文中, 表述了这样的思想: 一个人决不应该仅为了获得个人的谋生手段来选择职业, 而应该为了全人类的幸福, 为了发展和完善人的各种能力来选择职业。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其科学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关于“人”这一概念。在哲学层面,“人”常常与神和物相对。提出以人为本,主要是相对于以神为本或以物为本。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反对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对抗神性,用人权对抗神权,强调人的价值优先。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与资产阶级学者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等人提出的人本主义思想,其区别是多方面的,这里主要指出两点:“以人为本”所说的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有社会属性的人,其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以人为中心,尊重和关注人的尊严、利益和权利。人本主义的历史来源 人本主义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对中世纪教会专制和权威的反叛,强调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性。在19世纪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的崛起和人权问题的日益凸显也进一步推动了人本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以人为本,是指人是主体,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是以人的以人的出发点去做,而人本主义是指以自己看重自己一切事情,都要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去做。
1、 ; ; ; 在毕业论文的最初撰写过程中就读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 ; 当时读到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对德谟克利特原子直线运动的超越时,并未理解到这样一层含义:原子的直线-偏斜运动-众多原子的冲击排斥运动,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2、马克思提出的“两个绝不会”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强调了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的演进规律。具体解读如下:对第一个“绝不会”的解读:现今,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尚未充分释放,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依旧存在。此观点提醒我们,应理性看待剥削现象,避免极端理想主义导致的不理智行为。
3、马克思在自己的毕业论文《青年人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认证了自己对于职业的看法。在前几日,我也拜读了此篇文章,文章内容充实有理,但我认为题目和文章的内容有一些偏差,此篇文章完全可以作为所有人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而不仅仅是青年人。
4、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文化,中国共产党要运用它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使其植根于中国文化的沃土上,就一定要有中国的内容、中国的形式、中国的风格、中国的特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吸取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
5、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6、今晚翻看哲学书籍,看到著名哲学家孙利天有句很富有哲理的话抄来与大家共勉:“用逻辑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是逻辑”。高云涌博士专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出版了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成的哲学著作《社会关系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合理形态》一书,对如何解读马克思哲学讲出了自己的思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而且对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进行自我批判。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深入人心的真理变成了束缚人的教条。
马克思主义哲学小论文篇一 我们可以一般地把政治哲学理解为是对政治生活的哲学反思。这种反思可以是指向一种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的,也可以是指向一种对于现实政治生活的理解的。政治哲学 的产生与追问同在,追问的内容 围绕如何获得更 好的生活而展开,致力于对现存生活的超越。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路径,即量的积累达到一定限度时,会引发质的变化。这一规律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对人的行为和社会现象的分析中。例如,一个官员在未触及贪污“质的规定”时,其行为不会导致质的变化,他仍能保持“座上宾”的地位。
马克思哲学论文3000字篇一 马克思把批判的哲学定义为“对当代的斗争和愿望作出当代的自我阐明”,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对社会现实和思想现状的批判为支撑,因此,不理解批判精神,也就不可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精神的指引下,一步步推进到个个领域,最后触动整个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的哲学,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以及费尔巴哈的哲学在本质上有一个共同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相区别的——特征,即这些哲学都是在思维中提出抽象的问题同时又试图通过抽象的思辩来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