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达各招生单位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数,制定全国招生简章,并汇编《全国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或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并达到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人员也可以报考。各招生单位要制定健全的招生工作制度,完成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
社会上说课程与教学论的含金量会比学科教学高,不过如果只是想要个研究生文凭,而且想快点读完研究生,那学科教学还是不错的,对未来就业当教师什么的影响不大,而且学科教学是2年,课程与教学论是3年。
国内可供选择的教育学专业博士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 、德育学、学校课程与教学、教育领导与管理、课程论。
可以,报考博士一般是没有严格的专业限制的。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一般都是3门课程,1门外语+2门专业课,考试科目完全是学校自主命题,所以不同学校政策相差可能会很大。同等学力考生一般都要加试1-2门专业课。
专业硕士可以考博。先从两个硕士概念说起,专业硕士重视实践,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学术注重于理论,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两种硕士读博有很大区别,学术性的一个最大优势,就是可以直博,也就是导师推荐。一般考研导师占45%,学校占35%,专业占20%。
数学考教育是跨考,但是否跨考和研究生报考没有关系,不必理会,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都明确招收数学专业毕业生。学科教学属于专业学位硕士即教育硕士,相对来说要好考一些。不了解报录比,其实也没有意义,因为报考生源的素质不一样。
段兆兵,1965年11月出生于甘肃省渭源县,是一位拥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学者。他目前担任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副教授,专注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指导工作,同时在学院内担任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职务,以及中国教育学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的理事。
以下是关于基础教育课程史论作者张建文的简介:张建文,一位德才兼备的男性教授,持有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资格。自1976年起,他便在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学院扎根,以其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严敬群曾主导了两套教育部课题教材的编撰工作,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政策和教学实践上的深度参与。此外,他还策划并主编了众多中小学教学辅导用书、青少年读物以及各类工具书,作品数量超过一百套。
本文将介绍的是严敬群,一位在语文教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专家。他不仅担任中央教科所兼职教研员,还身兼中少教科所副主任及《教学与研究》杂志的副主编职务,同时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杂志社学术交流中心的重要成员。
刘铁芳先生的学术研究重点在于生命教育与教化问题,特别是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他的专著《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深入探讨了现代教育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方法,对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综述如下:课程与教学论毕业的学生几乎都是在中学或者部分大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或者也可以在本科院校从事辅导员等非教学工作岗位。大部分大专和本科院校在招聘的时候还是倾向于招聘专业一致的学生,比如招聘英语教师,大部分学校倾向于招聘英语语言学的学生,觉得这个专业的学生专业能力更强。
就业方向是中学老师或者各地教研室的教研员,其实研究生就业看机会和各人的能力。除了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外,还有专硕的教育硕士即学科教学(语文)也可以报考。教育类硕士都是师范大学招生,建议先选定报考学校,然后后去报考学校官网查看专业目录即可了解初试、复试科目以及相关要求。
就业前景 近几年,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更是给师范毕业生带来广阔的就业市场。从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就业去向来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业前景相对较好。本专业毕业生可在基础教育教学和研究机构、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教育合作与交流机构从事相关教学、科研与各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
考上研只是找工作的条件好些,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待遇在社会上是同工同酬。可能刚毕业几年,研究生比本科生多一百多块钱,但也要看是在什么性质的单位。如果在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研究生比本科生高一些,如果是在私营企业,有的没有多大区别。
毕业后是从事教育相关专业。也可以教大学的英语。而且有的高校的研究生招得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向是高校英语课程,我知道的比如聊城大学。
考试科目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英语和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内容可能会有细微差别。与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的学科还包括教育学原理、教育史等,而就业前景在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下显得乐观,师范类毕业生,尤其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市场广阔且需求稳定。
1、主要研究方向:(物理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近年来,主持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 21项,获奖项目19项。
2、廖伯琴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物理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上。他近年来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作为多项国家级课题的主持人,包括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项目,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他领导的项目数量达到了21项,并获得了19项奖项的肯定。
3、廖伯琴 ,西南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物理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基础教育重要刊物《物理教学探讨》主编,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4、在追求更高学术成就的道路上,廖教授于1999年在西南师范大学取得了心理学专业的认知心理学方向博士学位。她的学术才华和成就得到了认可,1992年她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两年后又晋升为教授,展现出其卓越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廖伯琴教授的贡献不仅限于学术界,她还得到了国家的极高荣誉。
5、在教学领域,廖伯琴的表现突出,1992年,他凭借卓越的教学成果,西南师范大学破格晋升他为副教授。同年,他荣获中英友好奖学金,得以赴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进行深度访学,进一步拓宽了学术视野。
6、致力于民族心理领域的探索与研究。中心的科研团队实力雄厚,现有15名专职研究人员,其中包括12位学识渊博的教授,他们分别是:张诗亚教授、陈时见教授、张庆林教授、廖伯琴教授、巴登尼玛教授、杨昌勇教授、何景熙教授以及靳玉乐教授,他们作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为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