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3岁时随父到北京。1935年8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10月转加州理工学院,成为著名力学家冯•;卡门的学生。1948年,在祖国解放有望时钱学森就准备回国效力。但美国千方百计阻挠钱学森回国。目的是看重他的学识,企图迫使他改变思想,留在美国。
中国航天大事纪 一九五六年二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1958年4月,开始兴建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邓稼先——中国原子弹之父 邓稼先国外留学放弃攻读博士毅然选择回国,积极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不怕艰苦,坚持奋斗,与恶劣的环境斗争,冒着被辐射的危险研制原子弹,在他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紧接着成功研制出氢弹。
年1月,中国国防部制订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之后,钱学森等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负责拟订了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成立了 “五八一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
1、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士论文。1943年,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委托钱学森同马林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军事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
2、卡门教授为师,成为冯。卡门教授的得意助手,也是他的得意门徒。钱学森那是有着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那时,钱学森还是没有忘记自己亲爱的祖国。他对每一个夸奖他的人都会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3、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冯·卡门教授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科学大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求学的时候,冯·卡门就是他的导师。有一天,钱学森苦心孤诣的一项科学研究终于成功了,他兴高采烈地找到导师冯·卡门,向他汇报这一科学成果。
首先,问题有一个误区——”钱学森之问“并不是钱学森说的。 钱学森先生的原话是“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钱学森之问,作为中国教育领域一个深刻的思考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该问题不仅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还关联到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评价体系等多个层面。具体地,钱学森之问触及了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等核心议题。
“钱学森之问”的本质在于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叩问,在于对中国教育体系的质疑。因此,破解“钱学森之问”的关键,就在于反思中国教育现状,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和结合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改革中国教育体系。但愿“钱学森之问”的这场讨论能切实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让更多的杰出人才在肥沃的“泥土”中生长、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