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历史】预防医学教研室(原公共卫生教研室)建立于1982年,1993年根据全国教学改革的课程建设发展趋势,将流行病学从流行病传染病教研室分离并入公共卫生教研室,2000年7月内蒙古民族大学成立,隶属内蒙古民族大学医学院,2020年教研室正式改名为“预防医学教研室”。
【科室师资】预防医学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职称结构: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7人;其学位结构: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5人。教师中有内蒙古自治区教学名师1人,优秀主讲教师1人,教学技能奖获得者2人。实验技术人员1人,为高级实验师。
【承担教学任务】 我教研室主要承担的教学任务有:
1.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各专业研究生医学统计学课程;
2.医学院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课程: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毒理学基础、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和社会医学等10余门本科生专业课教学工作;
3.临床医(蒙医)学院临床医学和蒙医学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和社会医学教学工作;
4.医学院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5.蒙医药学院蒙药学、药物制剂本科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工作;
6.护理学院护理学专业本、专科生医学统计学、预防医学教学工作。
2015年,医学统计学被评为校精品课程;2016年,预防医学被评为校精品课程。目前,我教研室年均完成教学工作量2000学时左右。
在圆满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全体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和科研工作。本教研室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横向课题1项,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1项,日本文部省研究课题(博士课题)1项,内蒙古民族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5项,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1项,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改革课题4项,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学研究课题2项,内蒙古民族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5项。自教研室成立以来,本教研室教师发表科研和教学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2篇,SCI论文8篇。
1、选择合适的医学核心期刊: 根据每个地方的不同规定,有些地方对评职称的期刊做了一些规定,所以在发表论文前先要了解清楚单位是否有一些特别的限制,避免发表了论文却评不上职称的情况发生。其次要在综合性和专业性的核心期刊上做出选择,综合性的核心期刊要求发表的论文课题要有一定的广度,而专业性的核心期刊上要求论文的课题要有新颖。这二点要根据自身平时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来做出选择,避免论文空泛。
预防医学学习内容:大一大二基础课程(细胞生物学、生理、生化、病理、病生、免疫、寄生虫等),大三(分析化学、卫生化学、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同时还有临医的内容:内外妇儿诊断等,基本上临医课程每节课都是不同老师上课的,授课水平参差不齐,个别老师讲得不错,但大部分水到连读PPT都很随便,而且因为课时有限,内外妇儿这几科讲得不透,老师也只是挑着讲,整本书可能只讲了五分之一都不到,这些如果想掌握得好只能靠自己看书学),大四上学期五个月去医院临床实习轮科室,大四下学期回学校上课(卫管、卫生法律制度、儿少、营卫、职卫、环卫、社会医学),大四暑假-没有暑假,一考完就开始在各种机构,如疾控中心、卫监、职防所、食药监进行专业实习,一直到大五上学期后半部分,回学校上课考试,下学期论文毕业。
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均为五年制本科。
预防医学跟临床医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如果你想成为一名在医院救死扶伤的医生,请选择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的对象是个人,而预防医学的对象是人群。在我看来,预医这个专业更偏向于统计学(不知道为什么计算特别多)。事实上预防医学这个专业是2003年非典之后才正式被重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跟预防医学有关。
临床医学:先学习基础课,然后是比较详细地讲专业课(内外妇儿诊断等等),临床实习一年,毕业进行毕业考,没有论文。
临床医学:毕业工作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临床医师,预防医学:毕业工作后——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考试——公共卫生医师。
我是根据调理五脏来治病的,中医五脏是心,肝,脾,肾,而五脏又各司其职,心脏是主血脉,藏神,心气好,血液循环好,精神好,心气不足,脉细弱,节律不整,面色苍白,如果心血淤阻,可出现心胸闷痛,脸色,唇甲青紫,神气也差,言多,健忘,心烦,失眠,心神不定等症状。心又主喜,心气虚,人会产生悲伤,所以人心气好,就常喜,但不能喜过度,过度了心气散了。
肝主疏泄,又藏血,只有肝气升发,气机调畅了,人体二十经脉气血才充盛,表现为精神焕发,心情好,善于谋虑,思维,动作敏捷等,肝易郁,如果由于情志的刺激,都可以造成肝气郁而不畅,疏泄失常,就会引起气郁或气逆现象,气行血才行,气不好,血管易堵,引起血淤,血溢等多种疾病,所以爱生气的人容易发生中风,头胀,头痛,失眼,痛经,闭经等,肝又藏血,肝气太过,血不归位会溢出来,肝气不足,造成血虚失养的现象,如两目干涩昏花,肢体麻木,屈身不利,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所以运动与睡觉对养肝来说很重要。
脾主运化,主统血。也就是促进消化,吸收,输布三方面的生理功能。脾运化有水谷精微,运化水湿,人体五脏六腑都靠脾来运化精微,才能有精,气,血,津液,功能才旺盛,如果运化失常,导致腹胀,便塘,食欲不好,全身无力,消疲,气血不足等病变,运化水湿,人喝水或饮料后,人体吸收营养物质,产生多余的水要脾来运化,脾转送到肺和肾,化汗和尿排出体外,从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也就是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的生成,反之导致水肿,所以中医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统血,是指脾气好时,五脏正常工作,脾气虚时,血会溢出脉管之外,如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病症。
肺主气,司呼吸,肺主气有两个方面,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主呼吸是把从自然界的氧气吸入,又把体内浊气排出,人体没呼吸了,人也死了,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和调节全身经络之气的作用,特别是宗气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与肺从自然吸入的清气结合,积于胸中而成,滋养元气,如果肺有病变,呼吸微弱,气短,上气不接下气,语言低微,如果肺气壅塞,则呼急促,胸闷,咳嗽,喘息,还影响宗气生成和布散,就会导致一身之气不足,出现气虚,疲倦乏力,气短,出汗,脉虚弱无力等,所以元气很重要!
肾主藏精,主水,肾主藏精包括先天与后天,先天之精是遗传父母来的,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精微,是靠脾胃生化而成,用来滋养肾,才能得到不断的充实,先天与后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所以肾精的盛衰除了先天有关外,还和后天营养是否充盛有密切关系,肾主水,在正常情况下,把人体有营养的成分,输布全身,含有代谢废物的浊的东西化为尿和汗液排出体外,肾主水主要靠肾阳的蒸化作用,如果肾的气化失常会发生水肿,尿少等症,如果肾阳不足,表现出小便清长或尿量明显增多等。肾亏是老年病的特点,如痴呆,白内障,耳聋,骨性关节炎等,治疗,补肾护精法。
综合五脏生理功能,再结合十二条经络,奇经八脉,足,手,耳反射区,对病人对症下药(穴)。所以中医无绝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