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华大学:2019年起,不再硬性要求发表论文,新规称:”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依据。“
2. 北京大学:本人为第一作者身份(导师为第一作者时本人可以为第二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或被接受发表2篇论文。
3. 北京师范大学:4篇以上(含4篇)学术论文公开发表(其中至少1篇为CSSCI期刊论文),或2篇以上(含2篇)学术论文在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应为博士生本人(与导师共同署名文章同视为第一作者),第一署名单位应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4. 浙江大学:SCI 文章两篇。且对IF(影响因子)有要求。
5 .武汉大学:1篇权威期刊或2篇北大核心。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必须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或至少有两篇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学术论文。
论文一般以当年分区为准,只能按三区了,都是看最新的,各个学校不一样学校是按照见刊年份的分区,也有学校只按照最新的分区,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申请博士期间发表文章都是按照当年见刊时间来划分区的,一般一二区的文章见刊很快,几周到几个月就可以了。
要写好学术论文重要的是研究方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不外乎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这两种研究方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分离到统一的过程,尤其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来说更是如此。这是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运用自然科学实证性的研究方法,而规范性的研究越来越难以适应目前学术期刊对于学术研究”科学性“的要求,也可以说,如果用规范性的研究方法写论文,是很难发表的。
所以,像中文和马列等学科越来越难以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这是因为,这类学科内的科研人员对于实证性的或者定量的研究方法更不熟悉,写的学术论文更倾向于规范性的分析,既提不出好的科学”问题“,也提供不了科学的证据,很难表现出说服力。
所以,对于人文社科类的博士来说,注意运用好实证性的研究方法可能对于写出好的学术论文更有帮助。人文社科类博士,应该把实证研究作为一种工具来学习和使用,既要注意实证数据的收集,又要注意对实证数据的量化分析,学习几个分析或者预测模型是非常有用的。
另外,还应重视论文的题目,论文的题目实质上就是你研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不管对于申请各类纵向课题,还是对于学术论文的写作,都是非常重要而且又困难的工作。
人文社科类的学术论文,还应该注重旁征博引,这既需要你对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整理,又需要你对历史名著的知识积累,如果可以用规范性的研究来写一篇好的学术论文,那你一定应是个“学贯中西、文通古今”的人。
人文社科类的博士,正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学问家,做课题写论文都是一个做学问的过程。王国维说做学问应有三重境界,个人觉得文科类博士更应该好好理解一下。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